雙匯是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、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,在全國18個省(市)建有30個現代化的肉類加工基地,形成了養殖、飼料、屠宰、肉制品加工、新材料包裝、冷鏈物流、連鎖商業等完善的產業鏈,年產銷肉類產品400萬噸,擁有近百萬個銷售終端,全國除新疆、西藏外,雙匯的產品都可以做到朝發夕至。 雙匯控股母公司——萬洲國際(原雙匯國際),是全球最大的豬肉食品企業,總部在香港。萬洲國際業務輻射中美歐20多個國家,擁有中國“雙匯”、美國“Smithfield”等眾多備受市場青睞的產品和品牌。萬洲國際在肉制品、生鮮品和生豬養殖三大領域均排名全球第一,是全球規模最大、布局最廣、產業鏈最完善、最具競爭力的豬肉企業。 目前,萬洲國際擁有2個上市公司,“雙匯發展(30.760, 0.00, 0.00%)”(000895)深圳上市,“萬洲國際”(00288)香港上市。企業總資產1000多億元,萬洲國際股票市值1200多億元,雙匯發展股票市值900多億元。2017年,雙匯品牌價值606億元,連續20多年保持中國肉類行業第一;“萬洲國際”股票被列入香港恒生指數成份股,成為港股大藍籌;“領頭人”萬隆董事長先后被評為“中國肉類行業功勛企業家”、全球“食神”,2018年被《財富》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50位商界領袖。 但很少有人知道,1984年之前的雙匯,曾一度資不抵債,瀕臨倒閉。那么,短短35年的時間,萬隆是如何帶領雙匯創造奇跡的? □東方今報·猛犸新聞 記者 王俊生 見習記者 孫曉永/文圖萬隆當廠長 放開搞活求生存
雙匯的前身是1958年建設的漯河肉聯廠。當時河南有10家肉聯廠,鄭、汴、洛、商“四大金剛”排在前四位,漯河肉聯廠排在最后,僅有一條日產500頭的屠宰生產線、3000噸冷庫和一個煉油坊,一年有半年時間煙囪不冒煙。1984年,漯河肉聯廠資產468萬元,而累計虧損高達536萬元,資不抵債,瀕臨倒閉。
1984年,漯河市政府對肉聯廠施行承包制,民主選廠長。當年7月23日,萬隆以全票當選廠長,從此開啟了企業改革發展的征程。 為了維持生計,企業殺豬、宰雞、宰牛、宰兔,只要不停產,能做什么就做什么。為了能夠解決停工待料的困境,企業率先提高2分錢收購生豬,敢于打破一統天下的計劃價格體制。通過一系列變革,企業當年實現扭虧增盈8000元,讓全廠800名職工看到了希望。 隨后,雙匯瞄準外貿市場,生產出口凍豬肉和牛肉,以過硬的質量贏得出口信譽,產品遠銷東南亞和蘇聯市場,實現由內貿向外貿轉,走上了一條依靠外貿出口發展企業的道路。1984年至1990年,企業的年銷售收入從不足1000萬元發展到1億元,由虧損企業發展成為利稅大戶,成為全省全國肉類工業改革典范。
火腿腸打天下 勇于競爭上規模
東歐劇變,蘇聯解體,雙匯外貿業務受阻,漯河肉聯廠再次陷入經營困境。萬隆經過市場調查和深思熟慮,果斷提出上馬火腿腸,實現由生加工向熟加工轉變,由外貿向內貿轉變。
1992年,雙匯開始生產火腿腸。當時“鄭榮”、“春都”、“雙鴿”等幾家企業生產的火腿腸,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。雙匯堅持“高起點、上規模、高速度、高效益”的原則,一次拿出全部家當——1200多萬元,上馬10條火腿腸生產線。1992年2月10日,雙匯第一根火腿腸問世,取名雙匯,寓意“匯集世界高科技、匯集世界新工藝”,當年實現產銷量9000噸,躋身行業三強。 為了抓住機遇,擴大規模,雙匯每年以幾十條生產線的速度進行擴張,積極參與質量戰、價格戰、規格戰、品牌戰、網絡戰,在競爭中贏得信譽,贏得發展。1992年至2000年,雙匯的火腿腸年產銷由不足1萬噸發展到30多萬噸,一舉奠定了雙匯在中國肉類行業第一的位置,雙匯品牌享譽國內外。
立足河南 面向全國 六大區域布局謀發展
進入新世紀,雙匯作為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,以發展現代肉類工業為目標,引進工業園區的概念,同時規劃屠宰和肉制品項目,在加快肉制品擴張的同時,以冷鮮肉變革為突破口,鞏固和發展雙匯在肉類行業的領先地位。 雙匯借鑒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,2000年引進第一條現代化、規模化、標準化的屠宰冷分割生產線,率先把“冷鏈生產、冷鏈銷售、冷鏈配送、連鎖經營”的冷鮮肉模式引入國內,實施品牌化經營,改變中國幾千年賣肉沒有品牌的歷史。 為快速占領全國市場,雙匯制定了“六大區域發展戰略”:圍繞北京開發京津唐地區,圍繞上海開發長江三角洲,圍繞廣東開發珠江三角洲,圍繞沈陽開發東北,圍繞重慶開發西南,圍繞河南開發中部地區。 按照“六大區域戰略”的總體部署,雙匯制定了投資標準化、建設標準化、管理標準化管理模式,推進區域投資建設,先后在黑龍江、遼寧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湖北、江西、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上海、內蒙古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陜西、云南等18個省市建成30個現代化肉類加工基地。同時,配套建設了包裝材料、冷鏈物流、連鎖商業等輔助產業,形成了完善的供、產、運、銷一體化大格局,實現了“建立一個工廠,開發一片市場,帶動一方經濟,惠及一方百姓”。
海外并購 整合上市 邁向世界500強
為實現更大發展,雙匯響應國家號召,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,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。2013年,雙匯國際(現更名為萬洲國際)以71億美元收購美國Smithfield公司,創下當時最大的中國企業赴美收購案,改變了世界豬肉行業格局。
美國Smithfield公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豬肉食品企業,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,旗下擁有美洲、歐洲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家公司,每年出欄生豬2000萬頭、屠宰生豬3000萬頭、肉類產銷量400多萬噸,在生豬養殖、屠宰加工、豬肉產銷量三方面均居全球第一,技術水平、產品質量、食品安全控制體系享譽全球。 雙匯敢于以71億美元收購美國Smithfield公司,是基于國際、國內經濟形勢,國際銀團的支持,以及雙匯國際所在地香港的國際金融環境。2013年 5月29日,位于香港的雙匯國際(現已更名為萬洲國際)與美國史密斯菲爾德簽署了收購協議,在歷經美國國會聽證、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審批、多個國家反壟斷調查、美國參議院農業委員會聽證、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批準和董事會、股東會的投票通過等一系列程序后,于 9月26日完成了對Smithfield的收購,歷時4個月。 并購成功只是雙匯國際化的第一步,之后,雙匯又干了四件事: 一是構筑全球化管控體系,實行全球化經營,本土化管理。中國人管中國的企業,美國人管美國的企業,歐洲人管歐洲的企業,給予管理者充分的授權、信任和尊重。 二是輸出雙匯的管理文化和機制,對全球所屬公司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,推行目標管理,實施及時的信息跟蹤。 三是整合上市,清償債務,輕裝上陣。2014年,萬洲國際整合中美歐100多家企業,在香港成功上市,通過上市融資、經營利潤,快速清償了40多億美元的并購貸款。2016年底,標普、穆迪、惠譽三大國際信用機構對萬洲國際首次信用評級,都給予了投資級。 四是整合全球資源,中美歐企業協同發展。雙匯把美國、歐洲的優質資源、技術、產品引進國內,高標準建設的鄭州美式工廠2015年竣工投產,美式培根、香腸、火腿進入中國市場,豐富百姓餐桌。雙匯用全球市場拉動Smithfield擴大規模和盈利,基于以上協同發展的措施,2016年萬洲國際進入世界500強,2017年入選香港恒生指數成份股成為大藍籌,彰顯了萬洲國際全球化的規模和競爭力。
35年,從最初的瀕臨倒閉到如今的全球矚目,雙匯不僅實現了由中國最大向全球最大豬肉企業的跨越,改變了世界豬肉行業的格局,也展示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實力,展現了中國企業家在國際舞臺的風采。




微信客服